科幻讲座

c1.gif (323 bytes) c2.gif (323 bytes)
   本文发表于《科幻大王》2000-2001年度“科幻之翼”专栏。对一些幻想(例如能不能实现时间旅行等)展开推理和想象。追溯过去的人类幻想如今是否已经实现,或能不能实现。属于讲座性质,不是小说。
  

biao.gif (4482 bytes)

大 限 的 困 惑
             

              飞腾科幻军团/绿杨


  和爱情一样,死亡也是永恒的话题。人们都说爱情是一种说不清楚的、奇异的情感心理状态;而死亡则很自然简单,享完天寿就自然会停止呼吸,一口气没了就算死了,不同的只是它不用竭力追求就总会到来。其实不然。在今天,无论从科学或是哲学的角度来思考,"大限所至"的时刻还存在着很多令人困惑、值得探讨的问题。
  首先是,人可以自己选择死亡么?
  今年4月,荷兰议会通过了一个法案使安乐死成为合法。作为国家法律,荷兰为世界各国开了一个先例。实际上,荷兰在正式立法前已经默许了安乐死有20年之久。据调查有将近90%的民众赞成这项立法,这表明安乐死有时确实是某些人所需要的。有一个决心采取安乐死手段结束生命的人,逝世前把亲朋好友请来,在鲜花和音乐的轻松气氛中回顾了过去的情谊,然后一一握手道别。他认为这比死后流着眼泪开追悼会更少悲伤,也更切合实际。这样做也确实不无道理。
  随后跟上的是比利时。比利时已拟定了安乐死合法的法律草案,有待议会批准。其他国家则多数远没有那么积极,但不等于民众没有这样的要求。澳大利亚不允许实行安乐死,荷兰立法后一名澳大利亚医生打算在荷兰注册一艘船,在澳大利亚领海以外帮助同胞实施安乐死。
  然而反对安乐死合法化的也大有人在。荷兰安乐死立法之后谴责之声到处出现,在荷兰本国也不例外,甚至指责安乐死是"道地的谋杀","除了上帝没有人有权决定人的生死"以及"天下大乱"等等。
  有生就必有死。人在出生后就开始不断漫步迈向最终的死亡归宿,不论贫富贵贱莫能幸免,这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人的出生是自己无法选择的,但死亡能不能够由自己来选择呢?
  对于那些仅由于时运不济身处社会逆境的人,人们都不赞成用自杀来摆脱现实,宗教更是坚决反对主动结束自己的生命。这都没有什么不对。但假如求死者是一个身患绝症的人,不堪忍受疾病对肉体和心理上的痛苦折磨,他们应不应该有权利选择早点死去?他们可以不可以寻求医生的帮助,借助药物取得一个尊严的、无痛苦的所谓安乐死呢?这是个已经争论了几十年、不容易说得清楚的难题。
  初看起来,安乐死问题并不很复杂。一个注定了来日无多、而又极端痛苦的人,为什么不给他选择摆脱的权利?这有什么值得争论不休的?
  实际上问题并不那么简单。首先,人们自古以来的信念是要尽量帮助一个人活下去,而不是促进其死亡。所谓"好死不如恶活"和佛家用语"救人一命,胜似七级浮屠"等等,都是基于这一道义信念而来的。医生的职责信条更是如此,见死不救罪莫大焉。中国如此,外国也是如此,这是恒古就确定了的伦理道德。一旦开了戒,道德标准就会变得模糊不清,从而引起数不清的许多麻烦。比如医生的权力本来只限于有利病人生命的措施,允许了安乐死他就有了相反的权力,这是可怕的。
  再者,晚期癌症病人为了摆脱痛苦可以允许安乐死,那么因失恋而痛不欲生的人,当心理医生也无法帮他消除痛苦时,为什么就不能允许他安乐死?我们不是承认"哀莫大于心死"吗?有什么过硬的根据来划分谁能有选择死亡的权利呢?
  此外实施安乐死也确实存在不少实际的问题。安乐死是由病人自己考虑之后作出决定的,但身患重病的人能不能足够理智地冷静思考这个问题?他的智商能胜任这种重大抉择么?
  还有由于病情的复杂,医生把本来还可以救治的病人误诊为无可救药的绝症,不是置人于死地了么?或者病人作出了安乐死的决择,注射了死亡药物之后忽然又反悔了怎么办?
  更严重的是,选择安乐死是一项重大的抉择,作出决定之前总有一个犹豫不决的过程。这时,医生的意见和家属的态度就不免要起到左右其生死的作用。前者可能出于急着摆脱一个徒然努力、但无望生还的麻烦病人;而后者则可能出于不可告人的、例如继承遗产之类的目的,而动员他及早选择死亡。这些弊端事实上是不可能完全避免发生的。
  死亡权利的争论实际上并非仅仅发生在安乐死的问题上,更不是从安乐死才开始有争议。远在40年前,正是能不能让一个女孩选择死亡的官司,才引出后来普遍被医学界承认的"脑死亡"概念。典型事例发生在20世纪60年代,英国一位女中学生在朋友的生日宴会上不幸发生了食物中毒,她被送到医院的时候呼吸已经停止了。医生立即给她安装上带有人工呼吸和心脏起搏的生命维持系统。在电子机器的帮助下,女孩子得以维持住"正常"的呼吸和心跳,因而未陷入死亡。
  但是由于当时呼吸停止已经过久,大脑细胞已发生了广泛的缺氧性坏死。尽管在机器的力量下生命得以延续,但她的大脑从此永远是一片死寂的空白,不可能再度恢复神智了。
  医院尽到了最大的努力,为小姑娘设置了医术最高明的专门抢救小组,24小时不停地设法恢复她的脑功能。没有脑功能就不可能恢复自己的呼吸,只能依靠机器维持着既没有知觉、也没有自己呼吸心跳的"生命"。医院的一切努力都无济于事,一旦关掉生命维持系统的电源,她的呼吸心跳就立即停止,跨进真正死亡的大门。
  然而只要机器继续不停地运转,她就仍然"活"着--一个由冰冷的机器控制下"活着"的、没有灵魂的肉体。总之,这个女孩既没有死亡又不算是真正活着。说句不那么文雅的话,是个活着的死人。
  她到底算是死的还是活的?这就涉及到死亡的定义。怎样算是死亡?在文学作品上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对死亡的描写:"他咽下了最后一口气,回到了上帝的脚下",或者"他的心脏慢慢地停止了跳动,终于魂归了天国"。在过去,一个人的死亡界线是清楚的,只要呼吸和心跳停止活动一段时间,就算是死亡,医生的救治任务到此也就宣告结束。但是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创造出了象生命维持系统这样强有力的机器,迫使停止了的心肺器官再度工作起来,原有的死亡界线就变得模糊、甚至消失了。
  按照上述的旧有标准,那位大脑已经死亡的女孩既然还有呼吸和心跳,就依然算是活着。既然还活着,根据医学道德和法律的规定医生就有责任尽力进行抢救。医生不能违反法律规定,只好继续抢救下去。五天,十天,半个月过去了,这位"活死人"仍然是老样子--捆在机器上面继续"活着",这种不死不活的状态很可能会一直延续下去。最后姑娘的父母终于放弃了希望,长期拖延下去不但徒然使病人痛苦(假如有知觉的话),父母看着也实在无法忍受。再说,这样的大型抢救费用是很高昂的,而且医院为了一个肯定无望的病人大量地占用人力和物力,也是一种毫无意义的浪费。于是孩子的父母主动提出了放弃治疗的要求,说:"我们听从上帝的意志。关掉机器,随她去吧。"
  但是医院的院长不能、也不敢停止抢救,放弃救治病人是要承担法律责任的。无奈之下孩子的父母只得诉诸法院,要求撤除生命维持系统,让女孩"服从上帝的召唤"。法官也很为难,从理智上说他同情孩子父母的愿望,但法律上不允许停止对病人的救治--医生的最基本职责就是救治病人,这个原则怎能否定?几次开庭未能解决,官司打了许久。最后聪明的法官总算找到了两全其美的办法,他判决将病人转院治疗。病人离开医院就必须先撤掉连在身上的机器,问题就这样戏剧性地自然解决了。孩子的父母终于为女儿嬴得了选择死亡的权利。
  这件公案在西方世界引起很大的震动。科学技术现在达到这样地步,能让死者的心脏重新搏动起来并无限期地跳下去。因此以心脏停止搏动作为死亡的标志就显然不再适应当今的时代了。能适合今后的死亡标志是大脑的死亡,也即所谓的脑死亡。脑死亡的意思是:即使心脏仍在跳动,大脑功能不可逆转地丧失就算死亡。
  脑死亡概念和安乐死解决了选择死亡权利的一些问题,但还会有新的困惑出现。
  我们都知道在美国有"冷冻人"这回事。已经有一百多个人在临终前请专门的公司把他的身体冷冻起来,长期保存在零下一百多度的深低温液氮容器里。在这样的低温下人体的新陈代谢完全停止了,生命就凝固在这个冰冷的躯壳里。这些勇敢的人期望将来有朝一日医学可以治愈致他死命的那种疾病(例如癌症)时,重新加温解冻复活。有人只保存头颅,打算复活时再找个身躯移植上去,这样冷冻所花费的钱少一些。
  冷冻人能不能复活完全是个未知数。细胞在冻结和复温时结晶析出的水分会破坏细胞膜,大量细胞被破坏了生命就不复存在。但这不一定象想象的那么严重,早就有人注意到冻在冰块里的鱼仍然可以活着,当冰溶解之后它又悠然自得地摇头摆尾游泳了。据说前苏联就有个学生通过这个办法由邮局将一条活鱼寄到另一个地方。当然人和鱼是不一样的,但现在随着生物冷冻技术的发展,冷冻人成功复活的可能性越来越大了。目前虽然还没有成功复活冷冻人的例子,但冷冻精子和卵子、冷冻受精卵都取得了成功,所以冷冻人复活也是指日有望的事情。
  现在我们不妨回到安乐死问题上。选择安乐死的人不是不热爱生命,是无法挽救生命才接受死亡的,他们为什么不选择冷冻人的方式呢?暂时将生命冻结起来毕竟还有复活的可能,有望得到一个新的人生。
  显然,障碍主要在于冷冻人技术还不曾普及,人们对此将信将疑信心不足,而且费用也非常高昂。几十年之后也许会有第一个复活的冷冻人出现,到那时候选择安乐死的人就会转向求助于冷冻技术。这是可以预言的。
  话说回来,当冷冻人复活变得轻而易举的时候,它又会受到同安乐死一样严厉的指责了。反对者自然也是有道理的,现在世界本身就已经开始进入了老年社会,往后长寿者将越来越多。假如每一个人死去之前都有权采取冷冻技术获得新生,并反复进行从而成为一再延长生命的老寿星,世界就没有多少新生儿会出生了。没有年轻人,谁来工作并养活那么多老寿星呢?人类不是植物,充斥了老寿星的社会是一个疲惫沉闷的、没有活力和进取精神的世界,人类社会的前途就会走向反面。
  衰老、死亡是人们害怕和力求逃避的,特别是后者。然而衰老然后死亡对社会是有益的,它使人类社会得到净化、得以进步。这个过程造物主已经替我们在基因里编进了程序。古时候人们念咒以求祛病长生,现代人们依靠科学延长寿命,但是看来死亡终究是不能避免的,大自然不允许,社会发展规律也不接受。这似乎相当令人遗憾,但没有办法。
  此外,到了冷冻人可以复活那一天,脑死亡的概念又要出麻烦了。按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准,界定一个人的脑死亡有五条标准,其中最重要的是脑电图检查长时间没有脑波出现,这表明脑细胞完全不存在活动的机能。昏迷的人仍然有脑波,只有死人才会出现一条平线。
  但是冷冻人显然也不会有任何脑波出现。这完全符合于脑死亡的标准,他算是个死人还是活人?如果确实死了,他怎么可能复活?如果算是活人,那么脑死亡的概念就又成了问题,到底怎么才算死亡呢?
  现在说另外一个谜。人在死亡的一刹那究竟有没有痛苦?这是个人人都关心而又无法解答的问题。美国曾经有些科学家研究过死而复生的人的临终感觉,死而复生是指心跳呼吸已经停止、经抢救后从死亡线上活过来的那些人。他们复述的死亡感觉不尽想同,但有不少相似的地方。半数以上的人说感到十分安详轻松,象随风飘逸似地陷入一种安宁的黑暗之中。一些人看见黑暗的尽头是一片绚丽多彩的光华,他们已故的和还健在的亲友在那里迎接自己。也有些人在黑暗中看到自己一生中的重大经历一幕幕地飞驰而过。总的来说临终的瞬间不感到有多大的痛苦。也有少数人表示自己好象脱离了躯壳漂浮在空中,甚至看见听见医生护士抢救自己的场面和声音。
  这些现象当然不表明真有一个天堂存在。比较合理的解释是,死神降临之际意识虽然已经丧失,但部分脑细胞的思维活动还存在,因而出现梦幻般的景况。但说到底这些临终体验是不可靠的,起码一点是既然还能活过来就就没有真正达到死亡的那一点上。而达到了那一点的,又无法把感觉告诉我们。
  从人体生理学角度考虑,死亡的那一刹那确实应该是没有痛苦的。人体所有细胞中,对缺氧最敏感的是大脑细胞,心肺一旦停止工作大脑的感觉能力立即不复存在,所以生命的最后的一秒不会感觉到有什么痛苦(也不会感觉到快乐)。如果说没有痛苦和万念俱寂就是安宁,那么人临终的一刻应该是安宁的。因为没有了感觉,自然也不可能知道自己是如何跨入"另一个世界"的。因此天堂之路的滋味将是一个永恒之谜。
  真的是永恒之谜吗?恐怕未必。
  我们知道,上世纪初科学家就能够用仪器接收大脑活动的电波--脑电流,并把它描记成曲线,即所谓的脑电图。脑电曲线反映出大脑的活动,包括思维过程。目前我们还不能解读这些复杂的曲线,因为它把无数极其复杂的脑活动重叠在一起了。但是没有破译不了的密码,事实上脑科学家已经在使用计算机试图读出脑电曲线的一些含义。只是120亿个脑细胞发出的信息叠加在一起,就象120 亿个人同时说话一样实在是太复杂、太难辨别了,破译它的难度实在不比描述DNA结构来得容易。不过终究有一天更强有力的计算机能窥探到大脑的思维,这时临终感觉究竟是什么样子就不再是永恒的秘密。
  一贯沾沾自喜自诩万能的人类,迄今偏偏还不知道人人都会遇到的死亡是什么,这是很具讽刺意味的。
  (完)2001/2/9脱稿
  
  
  本文由作者本人提供,飞腾获独家授权。
  科幻桃花源
  http://www.51flying.com

Previous | Back To Main Page | Back To Top |Next
回飞腾作品目录
 (C) Copyright 51flying.com

c3.gif (176 bytes) c4.gif (175 by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