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1.gif (323 bytes) c2.gif (323 bytes)
  绿杨,当前中国最"硬"的科幻老前辈!
  他从80年开始科幻创作,鲁文基系列是他最受读者喜爱的作品。

biao.gif (4482 bytes)

发展中国科幻的断想
        绿杨



   我国的科幻事业几度沉浮之后终于又“热”了起来,而且势头很好。对于深入持久和迅速地促进中国科幻事业健康发展来说,升温自然是需要的,但这还很不够。 我国科幻发展的土壤十分贫瘠,繁荣科幻还必须从打实基础做起。
   发展科幻离不开优秀的作家、广大的读者群和出版传媒三个基本条件,其中读者群是最具决定性的环节。科幻作家总是从科幻读者中脱颖而出的,出版业的兴旺也取决于读者数量,没有众多的科幻迷读者就谈不上发展科幻。
   我们现在一个严峻的事实是热衷科幻的读者还很少,估计只占人口的千分之二、之三左右,这和发达国家科幻小说发行量占通俗读物半数以上的情况远难相比。科幻读者多是青少年,而青少年又是想象最丰富、求知欲最强,他们为什么不爱读科幻?或者说他们读什么呢?
   如今社会上的精神文化产品门类颇为丰富繁多,内容多数是积极有益的。但是宽松了也不免鱼龙混杂、良莠不分。且不说极少数黄黑非法产品,当今年轻人的生活空间里充斥着渲染打打杀杀、报仇血恨、搂搂抱抱、情思牵挂乃至教人权谋奸诈、风雪算命之类无积极因素意义的“灰色”庸俗产品。这类产品往往能满足青少年猎奇和寻求刺激的心理,故而具有极颇大魅力。灰色是中间色,非黄非黑不属扫打之列,且也有消闲之功用,但多了滥了就有问题,“灰色”产品不仅和科普科幻争夺阵地,反复轰炸还会给青少年的精神状态和意志行为造成不良误导。以武打为例,打开电视机什么时候没有僧道斗法、刀棍呼呼的镜头?在潜移默化中把“拳脚决定一切”的思维模式悄然注入年轻人的潜意识中。如果青少年头脑中装满种种灰色的梦,还有多少能接纳科幻的空间?
   市场经济条件下这个问题不是靠哪个红头文件便能解决的,这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努力,特别是部分传媒应以振兴中华为重早做解铃人。
   近十多年来,我国在断层上涌现在一批新科幻作家,并创作出一些富含哲理和思想内涵的高质量作品。这些作品代表了我国目前的科幻水平,也是人们期望已久的科幻成果。另一方面,鉴于我国广大读者的现实状况,除了顶尖作品外我们还迫切需要更多的情节生动有趣的科幻作品以满足大量初、高中文化水平读者的需要。因为,许多青少年甚至现已是科幻作家的人早先都是由科幻小说独特的浓厚趣味性吸引,最后成为忠实的科幻迷的,这是我们扩大读者阵地不可忽视的源泉。强调一下趣味性并非出于功利主义,更无贬低科幻创作主导价值的意思,仅出于读者群薄弱这一国情现实。
   近期以来许多杂志报刊都刊登科幻作品了,这是多年未有的事。虽然,专门发表科幻的刊物还很少,也表明科幻也受到社会的理解和支持。非专门的刊物也有其优势,它读者层面很广,也更能深入乡村地区。
   电视荧屏上近来科普栏目逐渐增多,但还少见科幻片,更没有中国科幻片,没有国片可能是资金及制作技术的困难,外国科幻也少则可能还是对科幻的认识和信心的问题了。
  绿杨:我于1934年生于上海,61年毕业于安徽医学院,自此从事医学工作至今。1980年起业余写点科普短文,以后陆续发表了20余万字的科幻短篇。我写科幻以“硬”为主,取材多为天文、物理或生物,医学题材反倒没有。因为很难越出职业上习惯的严密思维约束去展开想象。我的文思不敏捷。一篇短篇框架脱稿的时间都数倍于执笔时间,初稿之后还需修改两三遍才能完成,所以每年也只能完成两三篇作品。
   (完)
  绿杨老师授权,科幻桃花源友情推出。
  http://www.51flying.com
  

【 Previous | Back To Main Page | Back To Top |Next】
   回科幻评论目录
    (C) Copyright 1999 flying
  
  

c3.gif (176 bytes) c4.gif (175 by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