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分:推广篇

第十二章 科幻市场的整体概貌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中国科幻市场的现状与潜力
第三节:科幻迷市场与非科幻迷市场
第四节:青少年科幻市场与成人科幻市场
第五节:男性科幻市场与女性科幻市场
第六节:汉语科幻市场与少数民族语科幻市场

一节 概述  第十二章



  在中国科幻界这个圈子里,如果你能够全面地和各类人士打交道,你就会有一个奇怪的发现:从事创作和编辑工作的人往往愁眉苦脸,认为搞科幻是个苦差事,甚至与"义务奉献"划等号。而作市场的人则喜笑颜开,坐收利益。九七年科幻大会上,笔者曾与河南来的一位编辑交谈。我告诉她,我卖过她们社出版的一套科幻丛书,销路很好。不过我取不到正版书,只能卖盗版。没想到她非常惊讶地问,科幻这种书也值得盗版?
  作图书市场的人或者文化水平不高,或者有商业上的顾虑,或者与文化界接触甚少,所以极少把他们的所见所闻公开出来。反到是作者和编辑经常可以通过各种渠道发表意见,把他们的苦处讲出来。所以给社会上留下的印象就是,今天在中国搞科幻是个受累不讨好的事情。更有一些人给科幻艺术赋予改变国民素质的重任,使得人们把发展科幻当成了一种纯粹的公益事业。
  其实,这完全不是事情的本来面目。科幻艺术在世界各地都是非主流的、体制外的艺术。它能够生存至今并且发展壮大,市场几乎是惟一的养育者。在我国也是如此。自八十年代中期以来,科幻期刊的经营和科幻图书的发行基本上都是在自负盈亏的体制下运行,没有任何一个科幻刊物或任何一套科幻图书依靠过国家有关部门的扶持。而且科幻艺术作为一种现代人的神话,本身就有极高的娱乐价值。
  还可以举另外一些例子:八十年代初,通俗歌曲和武侠文学几乎和科幻艺术同时在大陆兴起,也没有得到行政上的什么特殊照顾。充斥各类媒体反而都是对它们的批评,其力度和广泛性绝对超过当时对科幻艺术的指责。比如邓丽君歌曲受到的批判肯定就是任何一个大陆科幻小说作者无法"媲美"的。然而,通俗歌曲和武侠小说不仅在大陆生存下来,而且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为什么?走市场之路,寻求大众支持,就是这么简单的道理!
  从另一个角度也可以说明重视科幻市场的必要性:国内文化行业日益市场化,许多原来靠国家扶持的文化领域,比如科幻界一向对之存在复杂感情的纯文学界就正在市场边缘徘徊。但这些领域的从业者长期在计划体制的摇篮中生活,对市场开发既不熟悉又有畏难心理。而科幻艺术早就先一步进入市场,实际上为它在不远的将来成为文化市场中的主流形式奠定了基础。从这点来说,八十年代中期国家有关部门对科幻事业的断奶真可谓"塞翁失马,焉之祸福"。
  可以说,只有扎扎实实地研究市场,挖掘市场潜力,才是中国科幻事业发展的正道。

二节 中国科幻市场的现状与潜力  第十二章



  一,美国科幻市场的开发经验
  目前世界各发达国家中,以美国的科幻市场最发达。这与美国是现代形式科幻艺术的诞生地息息相关。尽管如此,美国科幻市场的兴旺发达也是经过六十多年的积累才形成的。
  美国科幻大市场的形成经历了期刊--图书--影视--多媒体等阶段。自二十年代末世界上第一家专业科幻刊物在美国诞生以后至五十年代初,美国的科幻市场主要以刊物为主。刊物起到了"开发两头"的作用,即一头开发读者群,一头开发有潜力的作者。这决定于科幻艺术本身的发展规律:对绝大多数国家来说,科幻艺术都是舶来品,即使在美国,最初的科幻小说都是引进的凡尔纳、威尔斯等国外作家的作品。本国一无确定的读者群,二无专业作者。期刊投入小,出版周期短,与读者接触多,反馈方便。为宣传普及科幻艺术进行了启蒙工作。
  自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未,美国科幻市场进入了以长篇小说单行本为主的时代。这也体现了科幻艺术的内在发展规律:科幻是一种以超现实情节为主要魅力的艺术,越是长篇作品,越能更好地将读者带入"幻境"。这一点与武侠小说极少短篇是同一个道理。所以看长篇作品首先是读者的要求。其次,作者要进一步求得个人发展,奠定个人在创作领域的地位,也必须发表长篇作品。经二十年积累,美国已经产生了一批可以把握长篇创作规律的作者。这使美国科幻市场图书时代的形成水到渠成。在美国科幻图书市场发展到高峰的时候,大约有几分之一的文学读物是科幻小说。
  七十年代末,美国科幻市场进入了以科幻影视为主的时代。科幻电影本是世界各国电影界自本世纪初就进行的尝试。但以往的科幻电影艺术性强,娱乐性差,一直被视为"票房毒药"。七十年代未,以卢卡斯、斯皮尔伯格、卡梅伦为代表的一代导演更好地把握了科幻片的娱乐因素,并结合最新科技成果,开创了科幻电影的高科技时代。科幻艺术以超现实为外在魅力,所以靠文字来表现的故事情节就不及直观的影视作品更吸引人。而且,以电脑合成特技为主的当代电影特技完全可以表达以往只能用文字表现的离奇场面。再加上电影本来就是高投入大产出的文化产业,好莱坞在电影市场运作机制方面又领先于全世界,这些都是科幻电影跃升为科幻市场主体的因素。前面几十年科幻创作在题材方面的积累也是一个重要的基础。
  目前,美国科幻市场正在向卡通、电玩、儿童玩具、主题游乐园等多方面延伸发展。力争更多地开发科幻艺术的市场潜力。以主题游乐园为例,最近计划进入香港的迪斯尼乐园中就有一个名为"未来世界"的科幻游乐园。一些制片商在制作过大成本的科幻巨片后,往往将一些布景保留为游乐设施,使之物尽其用。不过,尚未见到美国有以整个科幻市场为开发对象的企业出现。科幻市场的各个部分分别由各自领域的企业开发,相互间只以知识产权交易为纽带。
  这四个发展阶段是一脉相承的。前一个阶段为后一个阶段培养消费者和积累题材,后一个阶段是前一个阶段的必然发展。并且,后一个阶段出现后,前一个阶段的市场主体并未消失,而是"退居二线"。目前美国的专业科幻杂志极少有赢利的,但它们能作为专业媒体而存在。其中办得最好的是一家叫《轨迹》的刊物。该刊物的装帧十分朴素,几乎没有版式处理。主要是给圈内人士和老科幻迷提供信息和评论。长篇科幻小说单行本仍然是白领阶层的主要读物。由于影视作品毕竟无法表现复杂情节,科幻图书仍然有它的市场。并且许多科幻小说都是改编成影视作品的好素材。
  美国科幻市场的发展揭示发科幻艺术本身的规律性,而这些规律又是在美国科幻界人士几十年自发摸索中揭示的。换句话说,美国人为我们作了实验。把握这些规律,有选择地照搬,可以使中国科幻市场的开发减少"试错"的代价,缩短开发时间。如果我们在必要投入的保证下有计划地开发这个市场,十年之内我们完全可以使中国科幻市场的消费者数目在绝对值上接近美国的水平。不是缺方法,而是缺行动!
  二,中国科幻市场开发情况
  自本世纪初开始,中国就陆续有人创作或翻译科幻文学作品。但中国科幻市场真正形成还是七十年代未八十年代初的事情。在当时百废俱兴的社会背景下,科幻小说成为"文化复兴"中重要的一环。《小灵通漫游未来》曾发行到数百万册,《珊瑚岛上的死光》被搬上银幕,国内先后产生四家科幻期刊和一份专业科幻报纸。电视剧和广播剧中也出现了大量科幻作品。
  比这更重要的是国外作品的引进。早在建国初期,我国就开始系统引进了凡尔纳的科幻小说和前苏联的科幻作品。七十年代未开始又大量翻译西方科幻小说。由于当时没有版权制约,大量国外科幻名著能以本来面目与中国读者见面。甚至象《星球大战》、《星际旅行》之类属于西方流行文化的影视小说都能摆上中国读者的案头。这就形成了中国科幻市场的独特局面:高水平的艺术欣赏者先于高水平的艺术创作者而出现。在科幻艺术的大手笔尚未出现的时候,中国科幻爱好者已经能欣赏到世界一流的科幻作品。近几年大片机制的出现,以及盗版音像制品的存在,更是使中国科幻迷几乎同步地欣赏到世界第一流的科幻影视作品。但作为中国科幻爱好者,他们仍普遍希望中国科幻艺术能推出自己的大师和巨著。这是一种极为重要的市场动力。
  八十年代中期以后,国家不再支持科幻作品创作翻译和出版。这种状态产生了两个后果:一方面科幻艺术的创作、翻译、出版、理论研究和教育都变成业余行为,水平因此长时间徘徊不前。另一方面科幻艺术被迫下海,又使得在这一领域默默耕耘的人早早就熟悉了市场机制,比起一直由国家包下来的各门传统艺术有机制上的优势。
  目前,国内介入这个市场的专业机构有以下这些:
  (1)《科幻世界》杂志社,隶属四川省科协。创刊于一九七九年,已有二十年历史。是上一次科幻大潮中惟一延续至今的专业阵地。目前已占领了青少年科幻市场的主要份额,每期发行二十一万至二十五万之间。自一九九六年达到发行量的顶点后,一直没有新的突破。他们还拥有科幻图书邮购部,自九五年成立以来一直邮购国内各出版社出版的科幻图书。由于有刊物作媒体,邮购部的业务开展顺利。最近他们购买了一批国外科幻作家的版权,并扶持国内科幻作者,开始系统进入图书出版市场。
  《科幻世界》是目前青少年科幻爱好者中的知名品牌,这是他们最近几年转向青少年市场的成果。他们一直注意培养青年作者,不过这也与专业文学作者不愿介入科幻创作有关。作为一家在市场中沉浮十多年的文化产业,他们有本能积累的市场经验。
  (2)《科幻大王》杂志社。隶属山西省科协。该刊最高曾发行到三万册,能自负盈亏,但缺乏延伸开发市场的能力。该刊无有力的发行人员,一直由邮局发行。由于编辑力量、经济力量和社会关系薄弱,该刊风格一直紧随《科幻世界》,以获得其剩下的市场份额为满足。但无倒闭之忧。作为年轻的刊物,它有着很大的发展空间,急需有力的外界投入和包装。
  (3)《科幻时空》,九九年创刊,新蕾出版社第二编辑室主办,目前仅发行两期。计划在2000年成为双月刊。该出版社整体年营业额数千万元,实力不弱。《科幻时空》主办人对开发科幻市场也有一定的长远计划。由于刚刚创刊,其中变数较多,具体情况还需要进一步观察。
  (4)曾经或正在出版科幻丛书的各地出版社。包括中国少儿、河北少儿、福建少儿、四川少儿、江苏少儿、海洋出版社、科普出版社,河北科技出版社等。其中编辑力量最强的是福建少儿出版社。他们拥有一批极有水平且熟悉科幻文学特点的翻译工作者,以出版国外作品为主,并且基本能将这一工作保持下来。但由于没有自己的媒体,这些出版物大多印量极少,销量不佳,绝大多数时停时续。
  (5)近几年来,一些私人书商发现了科幻市场的潜力,以各种方式进入这个市场。他们组织了如《世界科幻名著精选》、《美国星云奖年度作品集》、《银河英雄传奇》、《地球杀场》、《卫斯理小说选》等市效益很好的科幻选题。这些作品卷帙浩繁,码洋很大,显示了编选者对市场的信心。与习惯于用"袖珍长篇"来试探市场的国营出版社相比,民间书商远远走在前面。不过,由于水平有限,这些作品的编辑质量差,翻译粗糙,校对马虎。常常只能红极一时,其市场热度缺乏持久性。
  在美术、音乐、影视等相关领域,没有出现以科幻文化产品为主业的机构。但中影引入的海外大片中,科幻片占有相当的比例。实际上近几年世界上最优秀的科幻片中国影迷都能够从影院看到。其市场规模是多少家刊物和出版社加在一起也比不了的。八十年代变形金刚热潮、九十年代恐龙玩具热潮,则都是科幻玩具市场开发的成功案例。另据笔者手头的资料,上海东方明珠电视塔上有一个名为"科幻城"的小型游乐场,是国内惟一以"科幻"为内容的主题乐园。
  (参见附录三)
  另外,近一两年来,各地一些有商业头脑和开发能力的科幻迷自发创办起专业科幻书店。目前笔者了解到的有北京大兴王红建,吉林长春刘振武、山东诸城姜燕经营的三家。他们或以邮购为主,或以图书租赁为主。由于是个人投资,资金规模小,难以扩大,但为基层科幻市场的开发积累了宝贵资料。
  三,中国科幻市场的潜力
  虽然总的看来,中国科幻市场的表示让人觉得忽晴忽阴,难以把握。不少出版社抱着热情投入进来,却失望而归。但笔者仍然认为,这主要是一线开发人员相关素质有限,对科幻艺术和读者口味了解不深造成的,不是科幻市场本身不具备潜力。另外出版单位一向不重视科幻艺术的专业性,认为可以在不钻研现有科幻作品的情况下,凭编辑们在少儿图书或科普图书方面的经验就可以把握这个市场。事实证明这样作无一有成功的先例。
  就目前情况来讲,中国已经形成了有巨大潜力的科幻市场。理由如下:
  1 社会大众具备了接受幻想类艺术的心理条件。
  幻想类艺术不仅包括科幻,还包括魔幻艺术、荒诞艺术等形式,以超越现实,创造一个假想世界为基本特点。一个社会对幻想类艺术的接受是有个过程的。大致要经过"拒绝幻想--认可幻想--重视幻想"这三个阶段。对于一个贫困、封闭、发展节奏缓慢的社会来说,人们日常事物的主要内容就是求生存,是怎样学着适应社会。在这种社会条件下,幻想类艺术肯定会被当作"想入非非"、"不务正业"的事情。在这样的社会条件下,流行的主要是"向后看"的程式化艺术、如传统戏剧、民间说书艺术等。这些艺术记录着一些几百年上千年不变的生存经验。文化水平不高,缺乏求新求变意识的艺术消费者可以无数次欣赏同一个作品而不厌倦。并在其中寻求稳定性和安全感。
  当一个社会进入"小康"阶段,人们不再终日为温饱发愁,可以拥有消闲时间,开始拥有比较成规模的文化消费时,幻想类艺术也开始拥有了自己的市场。因为这时人们已经能够欣赏一些没有强烈功利色彩,不需"对号入座"的作品。
  而当一个社会步入信息时代,开始一日千里的高速发展时,幻想类艺术,特别是科幻艺术便拥有巨大的生存空间。因为这时人们迫切需要把握未来,未来比过去更吸引人们的关注。开拓、进取、改变现实、成了一种社会风尚。而从艺术上把握未来的科幻艺术无疑是最适合这种社会需求的艺术形式之一。
  中国地域广大,城乡差别和东西、南北差别较大。在大城市、在沿海发达地区、社会整体的艺术接受心理正从"认可幻想"向"重视幻想"过渡。科幻文化在这样的地方应该有较大的发展空间。而在农村地区、欠发达和欠开放地区,科幻艺术发展的阻力较大。但总得来看,无论哪一个地区,随着社会环境的进一步开放和科学知识的进一步普及,科幻艺术的潜在消费者都是增长的,支持科幻艺术的社会基层动力也在扩大。科幻是符合历史潮流的"朝阳艺术"。
  就整个年龄层次而言,大陆中年以上的人是在贫困封闭的环境中长大的,他们的艺术消费习惯基本是在那样的环境下形成。科幻艺术较难再赢得他们的欣赏。而三十岁左右这一代人正是改革开放的同代人。他们一边成长,一边目睹了中国社会走向开放的全过程。他们对科幻艺术没有抵触心理。其中的许多人受过八十年代初那次科幻大潮的洗礼,进入成人阶段后甚至成为当今科幻艺术的主力军。而二十岁左右这代青年,则完全是在一个开放的、多元化的环境中成长,接受科幻对他们来说顺理成章。如果放眼未来的话,再过十几年,社会大众对幻想类艺术的接受障碍就会基本消除。那时,科幻艺术能不能争取到大众喜爱,主要本身努力的问题。"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讲,中国经济正在以每年百分之十的速度,中国正成为一个新的现代化国家,现代科技在国家生活和人们日常生活中占比例越来越大。新一代作者和读者是伴随着电视机、游戏机、电脑和互联网络长大的。科幻这种形式是与他们的特点一致的。因此有了一种'科幻的自觉意识'"。(韩松《中国科幻的当代处境》转引自《97北京国际科幻大会论文集》)
  2 中国社会的人口素质已经大为提高。
  科幻艺术与其它艺术门类不同之处,在于它要求欣赏者有较高的文化基础。八十年初那次科幻大潮兴起时,中国人均受教育年限只有六年,上大学还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状态。以这样的人口素质,无法孕育足够的"科幻人口"。而今,在许多沿海发达地区,高中教育实际上已经普及,大学录取率已经降到1:2以下。如果以全国整体情况来看,每年近两百万大学新生的巨大数字已超过美国,使中国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一个由政府职员、三资企业管理人员、高新企业员工、文化界知识分子组成的白领阶层已经形成。这都是"科幻后备人口"。如何把他们开发成科幻迷,是所有中国科幻人应该重点考虑的问题。
  当然,会有人发问,以上这些都只是对市场潜力的描述,而开发者,尤其是实力不足,难以作长远考虑的开发者,更重视的是眼下的市场实力。笔者认为,中国的科幻市场即使是现实规模也足够接收一些新的专业刊物和图书。只要它们选题准确,操作规范,并且能作针对科幻迷的有效宣传,数万册的发行量是可以保证的,赢利完全不成问题。近些年来各地出版界在科幻市场方面屡有败绩,甚至使出版科幻图书形成一种"前仆后继"的状况,主要还是编辑人员对科幻严重缺乏了解,或者联系不到作者所至。至于科幻电影,国内消费者消化一部投资数千万元的作品也不成问题。

三节 科幻迷市场与非科幻迷市场  第十二章



  "市场细分"是一个市场学的概念,简单说来就是把一个大市场再划分为一系列小市场,以便确定单个企业或单个投资项目的最佳定位,就象摄影时要调焦聚一样。很多想进入科幻市场的机构并不了解,科幻市场本身已经是一个有内部分化的大市场,无论是作品风格还是读者口味都已经出现层次性和倾向性。笔者接触到一些搞科幻的编辑,他们常常告诉作者,什么样篇幅和风格的作品都可以投稿。这种说法看似开放,实际上是对市场划分心中无数的表现。即使象中国这样发育极不完善的科幻市场,也已经不是一类科幻作品完全占领的,一个科幻作家想写出让所有中国科幻迷都喜爱的作品既不可能也不必要。因此,对每一个进入,或想进入中国科幻市场的机构或个人,了解科幻市场的内部分划是最基础的准备工作。
  将科幻市场划分为科幻迷市场与非科幻迷市场,这是对科幻市场最基本的划分,但这种划分恰恰被我们许多科幻界人士所忽视。
  一个人是不是科幻迷,大致可以用这样几个标准来匡定:第一,科幻读物占其全部阅读范围的多少。偶而读一两本科幻小说的人当然算不上科幻迷。一个科幻迷对科幻读物的阅读时间,至少要在他的业余阅读时间中占固定的比例。第二,他有没有"消费忠诚度",即在不了解作品本身如何的情况下,发现科幻出版物就要看一看。类似球迷那种"胜也爱你,败也爱你"的心理状态。他们对科幻的喜爱,应该是对这门艺术整体的喜爱。非科幻迷看到图书封面上印着"科幻"二字,往往就会望之却步。第三,除作品外,他是不是还对科幻界的动态、"内幕"等等侧面信息感兴趣。这种兴趣体现了对所爱事物深入了解的愿望,体现一种参与性。
  《科幻之路》中有一段对科幻迷的描述颇为生动:"对于那些少数人来说,发现科幻小说是一种与宗教皈依无异的先验经历。他们常常非科幻小说不读。他们思考科幻小说,他们想望与别人交流他们的经历,希望劝说别人皈依。"(《科幻之路》二卷412页)这种科幻迷在中国是大量存在的。
  目前,中国科幻读者主要以学生为骨干。据对《科幻世界》读者的调查,平均年龄为18·5岁。对那些不读《科幻世界》杂志,而以科幻书籍为主要阅读对象的科幻迷没有具体的调查资料,但估计年龄层次相差不远。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用上面"科幻迷"的标准来衡量,目前《科幻世界》和《科幻大王》的主力读者都还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科幻迷。作为青少年学生,他们的兴趣游移不定,科幻刊物只是他们浮燥目光临时注视的对象。另外,他们多把《科幻世界》与《奥秘》、《飞碟探索》看到一类刊物,或把科幻与电玩、卡通等并列在一起。不过在本文中,笔者遵从约定俗成的看法,将他们也视为科幻迷群体。
  有人会问,十年二十年前喜爱科幻,如今已经成人的那批学生科幻迷到哪里去了?答案是他们大多已不再读科幻,少数人还因为保留着"消费忠诚度",尽义务式地买些科幻读物,但不会持续太久。这是因为国内的科幻出版物,无论是国人自己的作品,还是翻译作品,水平大多有限,无法满足他们已经发展的阅读需要。这是一种互为因果的现象:因为高层次的作品不多,老科幻迷不再看科幻。而他们不再看科幻,又使得编辑和出版人员忽视高层次科幻作品的社会需求。
  有人认为,既然科幻文学是描写科学技术的,又有那么浓厚的哲学色彩,科幻迷的整体素质应该比其他文学爱好者群体更高。这个观点没有错误,但它对于欧美科幻迷来说是既成事实,对中国科幻迷来说还只是一个期望,一种理论推测。中国科幻迷目前的文化素质,欣赏水平整体上要逊于纯文学爱好者。一些兼搞纯文学与科幻文学的人士也有感慨:他们与科幻迷之间难以形成象与纯文学读者之间的那种深层次交流。另外,这个年龄层次的科幻迷的"钱包"也欠丰满的。由于没有固定收入,他们的艺术消费受多方面的制约。对科幻市场的延伸开发是不利的。
  搞清两点意义重大。文化素质不高,眼界就不开阔,缺乏博览群书的广泛兴趣。"钱包"不充实,则难有文化方面的关联消费。这就决定了如今的科幻迷群体是一个比较封闭的群体,也是一个被动接受的群体,既难以带给科幻界专业人士更多的新东西,新反馈,也难以在社会上产生强大影响。需知任何一种艺术,甚至任何一件艺术品要在社会上产生较大的影响,不光取决于作者的创作水平,更取决于是怎样的人在欣赏它!以及那些人本身在社会上有怎样的影响力。
  中国科幻的发展,首先应该立足于普及,立足于让那些原本不看科幻的人看科幻,立足于生产一批老少皆宜,雅俗共赏的作品。因为目前这只科幻迷队伍还很弱小,难以给科幻创作发展以更大的助力。就拿科幻迷千呼万唤不出来的中国科幻片来说吧,如果中影公司只以满足科幻迷的需要为宗旨来引进海外科幻大片,肯定会血本无归。假设将来有一天,中国影人真能投巨资拍出优秀科幻巨作,如今这批科幻迷大概只有看盗版光碟的消费实力。
  为铁杆科幻迷写作,和为一般人写作,应该有两种不同的写法。任何一种独特的文学样式发展日久,便会形成自己的热门题材,自己的语言习惯,自己的逻辑特点。科幻艺术亦复如此。比如时间机器题材中的"因果倒错",机器人工学三原则,电脑如何反叛人类,等等。对这些东西,非科幻迷或者读不懂,或者不感兴趣。另外,文学作品尽管本质上是一种消闲品,但也有一个"鉴赏入门"的问题。因为每一种特定文学样式都有内在的延袭性:A作品在写作时借鉴了B作品的经验,C作品是对D作品的反讽,E作品与F作品对照着看趣味更佳,等等。一个"初来乍到"的圈外读者常会堕入迷雾之中。所以对一门艺术接触越多,欣赏水平也越高。
  在以非科幻迷为对象的创作上,倪匡和黄易作的最好。走到全国任何一个城市,随便找一家个体书摊,你总能从书架上找到他们的作品。笔者经常看到大街上"练摊儿"的小青年,火车上返乡的打工仔在读他们的书。一个广东的大学生说,他们班上有三四个人看《科幻世界》,有二十多人在看卫斯理!各地书商们为了利润,经常盗印他们的书,这可是国内科幻作者难以得到的"荣誉"。
  会有一部分比较专业的人士不承认他们的作品是科幻小说。其实不然。这两个作者熟悉西方科幻小说的主流题材,他们把这些题材软化,加上丰富的故事情节,使其成为文化程度不高,对科学不是很感兴趣的中国读者喜闻乐见的东西。对于科幻文学的普及来讲,这是一条非常成功的路线。当然,作为商业作家,倪匡和黄易不会把普及科幻艺术当成其主要的创作动力。那只是其商业化创作附带产生的结果。但我们科幻界人士却可以从中得到启发,进行类似的工作。
  今天的中国科幻作者,很大一部分是从科幻迷中产生的,他们非常熟悉科幻,其中有些人熟悉到对科幻之外的文学艺术都不甚熟悉的地步。这样,他们往往形成一种用封闭的"科幻思路"、"科幻语言"来写作的习惯。这样的作者可以写纯正的科幻作品,但难以写通俗和普及性的科幻作品。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为外行人写科幻,必须重视"热闹"。淡化特殊的科幻主题,放手编织情节。其实,为"外行"写科幻往往更容易一些:科幻文学发展了一百多年,积累了许多优秀素材,这些东西在科幻迷眼里属于"老套",但圈外读者却没见识过。把这些素材收集起来,配以叙事技巧,写得曲折离奇。再针对中国读者教育水平不高的现实,科学背景尽量淡化,科学知识的解释尽量通俗。应该很容易走向市场。关键是我们的作者应该放下架子作"说书人",而不是一味追求作"艺术大师"。

四节 青少年科幻市场与成人科幻市场  第十二章



  进一步分析科幻迷市场,我们可以发现,给青少年写的科幻,与给成人写的科幻,是两种不同性质的东西。不光题材、写法不同,而且语言习惯、审美情趣都不同。成人喜欢看的科幻青少年很可能不感兴趣,反之亦然。
  对于成人科幻市场,我有一个不规范的"前科学概念"--"白领科幻"。这个概念有两方面的含意。一方面,科幻最终应该是白领阶层的读物。因为白领阶层教育水平高,对现代科学技术有较深的理解,对未来的关注胜于对历史的追念。他们需要一种充满科学气息,充满时代氛围,充满前瞻性的艺术。至少从理论上说,这种艺术非科幻莫属(整体上的科幻艺术,而非单指科幻小说)。那些产生于农业社会的田园牧歌式的传统艺术,那些对科学知识"已通九窍,尚余一窍不通"的老派文艺作者的作品对他们注定没有足够的吸引力。
  另一方面,科幻艺术只有征服了白领阶层,才算最终"修成正果"。试想,一种在企业家、知识分子、高技术产业员工和政府职员中流行的艺术,该有多大的"后台"?该有多大的社会影响力?科幻之路在中国该会多么通畅?
  能征服白领阶层的科幻,首先应该是富有社会寓意,富于哲学内涵的科幻,要有深度。因为它的读者在社会上闯荡多年,兴趣爱好已不同于孩子。其次,作品中的科学知识要非常严谨,因为它的读者受过多年教育,眼光比青少年刁钻得多。而且,它应该有足够的篇幅。因为成人读者的阅读速度非青少年可比,一册十余万字的《科幻世界》对他们中的许多人来说只是个把钟点的精神食粮。
  青少年爱看的科幻则是另外一个样子。学生的生活空间很封闭,对社会缺乏了解。也难以接受那些社会寓意深刻的作品。给青少年看的科幻作品,思想主题要尽可能单纯明快。青少年学生更重视科学题材的科幻作品,但他们眼中的"科学"并非真正意义上的科学,往往只是想从中得到超越现实的感受。什么太空风光、异星探险、时间旅行等,都能帮助他们暂时离开乏味的学习生活。更不用说象"野人"、"魔鬼三角"之类的超自然现象了。青少年对艺术现实缺乏"距离感"。成年人很容易分清艺术幻想与实际生活之间的不同,青少年则常常混为一谈,甚至有看到科幻小说后,弃学寻找外星人的极端案例。一句话,青少年较难分清真科学与伪科学。另外,青少年的阅读能力也有限,过万字的作品对他们中的许多人来说就是"长篇"了。
  在年龄层次这个问题上,我们今天的中国科幻作品,从整体上看是一种不伦不类的科幻。从意图上说,大部分科幻作者是奔着成人科幻方向发展的。避免被混入"儿童文学"是他们中许多人暗中的指导思想。但是,由于生活阅历、科学知识、文学功力等多方面的不足,拿现成这些科幻作品去给见多识广的成人读者看,很难不被奚落。但是,层次与深度不够,拿给孩子们看就可以了吗?非也!就象医院里的儿科是一种专业一样,给青少年读者写科幻另有一类技巧。作者要深入他们的生活,了解他们的语言习惯,兴趣爱好。要非常会编故事。至少目前许多散文式的科幻小说孩子们绝对不爱看的。要写出通俗直白、清纯流畅语言,这也需要深厚功力。往往一些大学生作者写的科幻作品反到不及四五十岁的专业儿童作家的科幻作品更受儿童欢迎,就是这个原因。
  提倡成人科幻,并非就味意着忽视儿童式的科幻小说,只是说明后者无法负载艺术探索的重任。但在启蒙作用上,儿童式科幻小说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青少年时期是科幻迷的启蒙年龄。欧美国家由于科幻文学水平较高,常能从成人读者中培养科幻迷。我们还作不到这一点。学生时代爱上科幻,成人以后放弃科幻,还是中国科幻迷的模式化经历。因此,青少年科幻市场是目前中国科幻的根基所在,必须牢牢抓住。我们的科幻作者也必须放下写儿童科幻就不高雅的新偏见,好好研习一下少儿科幻的创作规律。
  在青少年科幻市场上,还有两支重要的力量:科幻卡通和电子游戏。自日本人开创卡通这种特殊的艺术形式起,科幻就是其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目前国内搞卡通的人主要以绘画者为主,他们的文字能力普遍不强,难以搞出好的原创角本,常常以改编科幻小说作为创作源泉。特别需要与科幻小说作者之间的沟通和配合。电子游戏作为高科技的娱乐项目,几乎一开始就与科幻结缘,国外电玩界已经发展到不依靠科幻作品的改编,自行编制情节复杂的游戏的程度。成为科幻艺术的一只新军。这些游戏通过盗版等方式早已为中国孩子所熟悉。

五节 男性读者市场与女性读者市场  第十二章



  无论是科幻小说的创作群体还是欣赏群体,都有一定的性别分野。很多科幻界人士都发现了这个问题。"由于科学和科幻小说一直被认为是男科学家、男作家和男读者的天下,早期绝大多数成功的女科幻作家均掩去她们的真实姓别,使用假名或笔名发表作品。"(伊丽莎白·安·赫尔《回顾过去、展望未来》,摘自97北京科幻大会论文集)
  武侠是男人写给男人看的小说,言情是女人写给女人看的小说。那么科幻呢?尽管科幻文学中的性别界限不似武侠和言情那样沟壑分明。但从总体上看,科幻仍有鲜明的男性文学特点。《科幻之路》中有一段记载美国科幻艺术发展早期时的文字:"科幻小说问世之后,在最初二十年几乎像接触性体育活动一样广为男子所垄断。1949年《惊奇》进行的读者调查表明,除了其他有趣的数据之外,百分之九十三的读者为男性,而《科幻之路》各卷汇编的故事也有证据显示男性作家在数量上占优势。"(《科幻之路》三卷154页)
  在《科幻世界》的读者中,男女比例约为5:1~6:1之间。作者也是一样。在以"你喜爱的中国科幻作者"为题目作的摸底调查中,有米兰、昆鹏、赵海虹等数名女作者入选,她们的总票数加在一起,大约才能排在男作者的第四位!
  在1997年北京科幻大会上,伊利莎白·安·赫尔女士充满激情地作了以女性科幻为主题的报告。"现今西方科幻小说世界发生的一个最大变化是科幻小说不再是男人的一统天下。"(引自97北京科幻大会论文集第9页)不过,作为一个男性听众,笔者却没有这样乐观。被赫尔女士例举为女性科幻代表作的那些作品:《恶魔的左手》、《女性男人》、《进入女人国的大门》〉、《怀孕的男人》、《女人商店》等,无一不以性别问题为主题。而这是一个占有性别优势的男性作者不屑一顾的领域。联想到纯文学里,经典的女性作品也都是以家庭、感情、婚姻为主题的。我们找不到女性作家写的《战争与和平》式的史诗。与纯文学相比,科幻小说的时空跨度要大得多,要求作者拥有宽广的视野,经天纬地般的构思,以及更为出色的想象力,这些正是女性作者的弱项,一定程度上也是女性读者不喜欢科幻的重要原因,她们很难接受那些纵横数万里,上下几千年的情节。此外,目前的科幻艺术主流还保持着从概念出发,以理性为主的特点,这与女性文学作品从意象出发,以感情为主的创作特点和欣赏特点也相距甚远。
  但是,这一切并不是我们应该放弃女性读者的理由。科幻是一种包容广泛的文学样式,没有理由把女性排除在外。我们只能说,女性作者和女性读者在科幻领域的弱势是一个既成事实,女性进入科幻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一方面,女性作者要了解自己创作上的劣势。上面说的那些女性作者的局限性,并非生来就存在于女性的基因中,而是后天教育和社会生活影响的结果。完全可以克服。尤其是其中最主要的问题:视野偏窄、知识积累不雄厚,完全可以靠学习来弥补。从另一个角度讲,如今这种男性色彩过重,动辄战火纷飞的科幻形式,也有必要用女性的细腻和委婉去改造。当然,如果某位男性作者能够用心研究女性读者的特点,写出能为女性读者喜爱的作品,更是奇葩一朵。
  从目前情况来看,国内科幻界对以上任何一个专门市场的开发都是不足的。由于缺乏分化概念,每一个作者,每一个机构都想面面俱到,结果使整个中国科幻呈现出混沌一片的状态。只有分化才能导致进一步成熟。

六节 汉语科幻市场与少数民族语科幻市场  第十二章



  在整个世界科幻界来说,中国科幻市场是标准的"第三世界水平"。然而在国内,少数民族科幻市场更是如此。笔者尚未找到少数民族语种科幻出版物的例子。这是一个一直被忽视的巨大市场。所谓少数民族,其实只是相对于汉族人口而言。目前在中国各少数民族中,蒙、维、藏、朝民族有自己语种的出版社和文学杂志。这些少数民族语种的使用者分别相当于一个中等国家的人口数量。象朝鲜族这样的少数民族,其平均教育程度更在汉族之上。这些民族的年轻人完全可以象汉族青年一样成为科幻爱好者。为了方便向少数民族普及科学文化知识,我国版权法有规定,用少数民族语种翻译作品可以不付版税,所以操作上也很简便。
  将汉语科幻作品和译成汉语的国外科幻作品译成少数民族语种,可以大大扩展科幻艺术的影响面。由于这是一个从未有人尝试的事业,所以也是提供给先驱者、开拓者的乐园。 *
  *
  * 在本章中讨论的市场划分,是以读者对象的不同进行的划分。在第一部分"历史篇"中,实际上已经存在着另一种科幻市场划分方式,那就是以艺术门类的不同,划分为小说、电影、美术、音乐等市场。由于这种划分在历史篇中已有详细叙述,本章不再讨论。
  在本版稿件即将完成之即,传来了中国与美国达成贸易协定,即将进入WTO的消息。这个将影响整个中国的重大事件也不可能不对中国的科幻市场形成影响。笔者在《科幻世界》任职时,就曾在工作会议上听到过负责人对入世之后外国期刊对国内的冲击进行的分析。而在此之前,个别国外科幻机构,如科幻频道等都对进入中国市场进行过尝试,但因不得要领而归。
  由于中美贸易协定大量资料尚未公布,笔者只能就最广泛的一些影响作些思考。首先,今后每年进口的海外大片将由十部增加到二十部。出于市场的考虑,这其中科幻片的比例肯定不少,中国观众将会更多地与欧美观众同步看到当今第一流的科幻片。这实际上是一个积极的事件。在国内影视业尚未对科幻片的制作进行准备之前,由国外优秀作品持续加热这个市场,将会使之一直保持到优秀国产科幻片上演之时。至于观众会不会因此调高胃口,从而拒绝国产科幻片,更是不必多虑的。无论有没有外国科幻片的进入,粗制滥造之作总不会有人喜欢。《宝莲灯》之类的"特效片"的成功,说明中国影视界具备创作大成本高科技影片的实力。
  在小说和刊物的引进方面,具体到科幻这个领域,危险也不是很大。欧美科幻创作自八十年代开始陷入停滞,目前并没有多少具备轰动性的作家。至于国外的科幻期刊,基本上都保本经营,我们的《科幻世界》一直保持着发行量的世界第一!
  但是,WTO对中国科幻界的最大影响,是可能由此带来的大陆文化市场进一步向国内投资人开放的后果。民营机构进入出版业的壁垒将越来越少。这对于中国科幻市场的繁荣来说绝对是个重大利好。

第十三章  非市场性的推广方式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