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科幻电影发展简史(下)

第一节:高科技时代的科幻电影
第二节:科幻影视在中国

一节 高科技时代的科幻电影  第四章



  1977年,《星球大战》的上映在美国重新掀起科幻片的新高潮。制片人乔治·卢卡斯当时是好莱坞的一个不起眼成功的小角色。当他把十几页的《星球大战》剧情提纲交给投资商时,心情与赌徒无异。《星球大战》的一炮走红,不仅捧起了卢卡斯,而且开创了科幻电影与最新高科技相结合的新时代。科幻电影与科学技术的结合更为密切了。
  与此同时,年轻的斯皮尔伯格推出了《大白鲨》系列,并开始与卢卡斯密切合作。从这之后,卢卡斯除继续拍摄心爱的《星球大战》系列外,基本不再直接导戏,而是把主要精力放在开发电脑特技技术方面。成为好莱坞高科技电影在技术方面的中流坻柱。
  自有科幻片起,特技摄影就是其中最基本的要素。人们往往抱着观赏奇迹的心理去看科幻片。电影特技的最高境界应该是"魔术师水平"。魔术师在台上表演的时候,尽管大家都知道目睹的一切都是假的,但如果魔术师不揭穿,观众不会知道"假"在何处。而电影特技很长时间都没达到这种境界。人们常会边看电影边议论:这个怪兽是真人披着兽皮演的,它的动作与人一模一样;这座城市是缩微模型,因为里边没有人、车等活动物体;等等。当一种特技在观赏的同时就被看出破绽,其美感就会被彻底破坏。
  而电脑特技作为一种划时代的突破,第一次作到了使画面没有破绽的境地。这一点在九十年代以后,伴随电脑特技的成熟而日趋显示出来。以往科幻影片的编导受技术限制而不能实现的那些设想,现在能够变成现实。于是,科幻片伴随电脑特技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看过这一时期拍摄的科幻代表影片之后,象《2001年太空漫游》这样的早期科幻经典就会觉得平淡无奇。
  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无疑是斯皮尔伯格。《E·T》、《第三类接触》、《侏罗纪公园》以及神怪色彩很重的《夺宝奇兵系列》等等,都打下了他神奇想象力的烙印。另一位出色的人物是詹姆斯·卡梅伦,他为大家奉献了《终结者系列》。最近他靠《泰坦尼克号》再次轰动世界电影界。这部影片虽不是科幻片,却包含着很多科幻片和灾难片(科幻片的忠实盟友)的因素。此外,这个时期的代表作还有《独立日烽火》、《黑衣人》、《十二只猴子》、《机器战警》系列、《众星之门》、《水世界》、《慧星撞地球》、《世界未日》等等。由优秀科幻小说改编的科幻片则以《星际船上的伞兵》为代表。科幻片在好莱坞电影中逐渐占居主导地位。除了奥斯卡奖还因为学院派传统对科幻片有所冷遇外,票房的高收入早已把观众的反响表现出来。
  到九十年代以后,高科幻、大投入、以及先进的运作模式,已经使美国科幻片与其它国家的科幻片拉开了一个相当大的距离。以怪兽片《哥斯拉》为例。该片在日本诞生几十年来,使终是一个"民族题材"。而好莱坞制片人拿到手之后,立刻使其变成为世界各国所接受的影片。这里边,除了上述那些非艺术因素外,还有两个艺术本身的优点。一是美国科幻片善于制造气氛,用一系列小细节烘托出某种大难临头的氛围。这种技巧只有前苏联拍的战争片可以 美,而后者的影响力不及前者。二是美国科幻片善于利用那些各国观众都能理解和欣赏的要素,如打斗、灾难、魔怪等等,其中最重要的当然是特技的奇幻效果。而这两条,也是科幻小说、乃至整个科幻艺术共同的特点。在整个科幻电影的高科技时代,能达到美国科幻片水准的欧洲电影作品只有法国贝克·吕松导演的《第五元素》。
  科幻艺术在电影中的辉煌与电影艺术本身的发展规律有关。在没有电视、电子游戏等娱乐形式冲击的年代,电影在娱乐市场上独领风骚。就是在中国,七十年代未、八十年代初电影市场的娇人成绩仍然留在许多人的记忆中。但当电视等多种娱乐形式出现时,电影就面临着巨大的竞争压力。当一个人可以在家里方便、便宜地看品种远多于电影的电视节目时,谁愿意到陌生的电影院花高价买票,然后非常不自由地看一个固定的,不能中途选择的节目呢?
  电影要想在这种竞争下生存,唯一的方法就是发展自己神奇的视觉效果这样一个优势。因为电影观众将越来越追求远离现实的神奇银幕效果,以区别于电视剧等家庭娱乐形式。"一门新的艺术就这样诞生了,这是一种由它自己的巫师们在黑屋子里表演的部落的仪式,它引导观众进入松弛、半睡眠的状态,如同莎士比亚在《仲夏夜之梦》里描述的那种梦境:
  睡眠有时会使哀伤的眼睛闭上,
  把我从自己周围人们那里暂隔开。"
  (玛丽·奥勃莱恩《电影表演》,21页)
  因为电视台很难拿出高额投资,以及耗费较长的拍摄周期。这样,电影越拍越豪华,越拍越大,特技越来越惊心动魄便成了潮流。而要发挥电影的这种优势,必须找一些超越现实的题材,如神怪、武侠等。科幻当然是这类题材的重中之重。可以说科幻电影高潮的兴起是科幻与电影双方需要共同推动的结果。
  由于电影本来就是一种工业化的艺术,展望将来,科幻与电影的联姻只会越来越强。而且,科幻艺术在电影界拥有在其它艺术领域内没有的"半主流地位"。这是科幻界人士足以欣慰的。
  
  
  

二节 科幻影视在中国  第四章



  从市场容量来看,科幻电影市场在整个科幻市场中占居首位。一部成功科幻片的票房收入是发行多少部科幻小说都赶不上的。从影响力来讲,自七十年代未开始,科幻电影取代了科幻小说,成为科幻艺术的代言人。因此,发展中国科幻电影是发展中国科幻艺术的关键步骤。正象一封读者来信中说的那样,一部国产科幻片的上映可能就是中国科幻事业的转折点。
  七十年代末,中国大陆上映了第一部科幻片,美国的《未来世界》。当时中美刚刚建交,《未来世界》与其它两部美国电影作为"美国电影周"与中国观众见面。这部影片讲的是一个高科技娱乐场的老板用机器人替换各国前来旅游的重要人物,以图谋世界霸权。一男一女两个前来采访的名记者也在被复制之列。两个人通过一番惊险搏斗,消灭替身,逃出游乐园。《未来世界》是一个系列片的第二集,其第一集《西部世界》于九十年代初在中国上映。背景还是这个类似于迪斯尼的游乐园,其中"西部世界"里的机器人发生故障,造起反来,杀害游客。作为普通游客的主人公九死一生,逃出游乐园。
  无论从气势来看,还是从惊险程度来看,《未来世界》都强于《西部世界》。而且两者在中国电影观众中的影响也无法相提并论。《未来世界》上映时,中国人除了看电影和读寥寥几部小说外,没有其他娱乐手段。单是笔者本人就三次到电影院看这部电影,每次都发现电影院里挤满了观众。而在《西部世界》上演时,电影已经在电视的冲击下走上了下坡路。
  几乎在《未来世界》上演的同时,香港科幻片《生死搏斗》也在大陆上演。这部影片改编自美国科幻作家詹姆斯·冈恩的小说《不死的人》,但把它完全"港化"了。影片的主人公是一个海上救生员,在一次飞机失事中救出一个亿万富翁。出于人道主义,救生员为富翁输了血。不想救生员的血液中有使人返老还童的成份。衰老的富翁不仅保全性命,而且生出黑发,长出新齿。可是一个月后,血液失效,富翁再次变老。于是他绑架了救生员,要其终生为他输血。救生员与女友通过一场生死搏斗冲出重围,而亿万富翁在电视监控器前一点点生出白发,衰老死去。影片里几乎唯一的特技因素就是亿万富翁的化妆。尽管特技不多,也不新鲜,但影片故事流畅,情节紧张,在当时也创下了常映不衰的佳绩。
  在这之后不久,中国大陆电影界就推出了自己的科幻片《珊瑚岛上的死光》。这部作品的情节与童恩正的小说原著相去不远。整部电影无论是风格、叙事手法,还是特技之严谨,都可以说是完完全全的成人科幻片。记得当时读过一篇该片导演介绍拍摄过程的文章,介绍了电影工作者们的认真劳动。影片中的马太博士是在西方成长的华裔学者,所以美工人员特地将他的实验室设计成西方风格。影片结尾,马太博士岛被一颗定时核弹彻底摧毁。特技人员没有"高科技手段",便将黄土倒入盛满清水的玻璃柜中,拍下黄土徐徐散开的镜头,再把画面翻转,在银幕上呈现出蘑菇云翻滚上升的壮观场面,居然毫无破绽。
  与《珊瑚岛上的死光》同期,刚刚出现在中国观众面前的国产电视剧行列里也出现了科幻的身影。与后来的相关作品不同,那时的科幻电视剧主要是拍给成人看的,尽管特技不多,但艺术水平不低于同期普通电视剧。比如一部叫《最后一个癌症患者》,讲的是科学家在从来不患癌症的鲨鱼身上提取抗癌物质的故事。科学家自己因为来不及治疗,成为最后一个死于癌症的人。还有一部叫《隐身人》的电视剧,非常认真地探讨了隐身的技术原理。
  从那以后,中国银幕和荧屏上,科幻片的身影消失了一段时间,终于在一九八六年以更为轰动的形式出现了。那一年初,美国科幻巨片《超人》第一集在中国上映。那时笔者和同学们虽然正面临高考,但全班同学仍然朝圣式地一拨一拨到电影院里大饱眼福,然后便凑在一起,议论银幕上绚丽多彩的特技镜头。一年之后,《超人》第二集进入中国大陆,续写了第一集的辉煌。
  就在《超人》第一集上映的同时,一部不引人注意的日本科幻片也在中国上演,那就是《日本沉没》。其实,《日本沉没》是日本科幻小说界的扛鼎之作,并早在一九七四年就作为"资产阶级作者"的反面材料在中国出版过译本。电影完好地继承了小说的主题。影片的情节自男女主人公在海边幽会遭遇火山爆发后,就一直在红色的岩浆和灰黄的火山灰的背景下进行。直到最后一个画面,才出现大海上的蓝天和日光。其中有一个镜头笔者至今不忘:女主人公在东京郊区的火山爆发中失踪,男主人公迎着难民向前走,去寻找自己的心上人。此时,夕阳透过火山灰,将整个画面染成一片血红。全片的灾难色彩表露无疑。也正是因为《日本沉没》不象好莱坞影片那样有一个大团圆的结尾,所以不受观众欢迎,几乎是沉默而来,沉默而去。
  一年之后,另一部日本科幻片《首都消失》在中国上映。这部影片的科幻色彩更浓,讲的是东京突然被一团来历不明的云雾笼罩,不仅电磁讯号不能透过它,甚至连子弹都穿不过去。包含着不停的闪电的神秘云雾成了电影的主角。影片的思想价值逊于《日本沉没》,没有表现出人在巨大空难面前的无奈和脆弱,而是表现民族色彩很重的"英雄主义"。片中的主要情节是:驻日美军为了探索神秘云雾的军事价值,派出侦察机对云团进行考察,事后没有提出任何解决方案。于是,日本科学家们认为"自己国家的事还得由自己来解决"于是群策群力,发明出类似电磁炮的东西,打散云雾,解救首都。
  八十年代末还有一部值得一提的影片,那就是前苏联的《机组乘务员》。该片不是科幻片,而是一部灾难片。当时的电影界将灾难片与科幻片一起视为以特技取胜的影片,给了一个"特效片"的称呼。直到今天,象《天崩地裂》、《烈火熔城》之类的灾难影片仍然被科幻迷们与科幻片等同看待。《机组乘务员》的前三分之二讲的是一个普通机组每个人的生活经历,尽力表现他们普通人的一面。后三分之一讲的是美国的底特律发生大地震,该机组受命撤出当地的苏联人。结果遇上大规模的余震,一时间山崩地裂,岩浆奔腾。机组人员在没有地勤指挥的情况下强行起飞,又在空中克服了各种困难,最后返回苏联。这些普通人在天灾面前成了英雄。片中特技规模宏大,画面严谨,其中飞机在裹着火焰的泥石流的追逐下强行起飞的镜头堪称经典。以该片所表现的水准,前苏联科幻电影界本可生产出世界一流的科幻片。可惜九十年代以后,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俄国电影不复有昔日的辉煌。
  八十年代末,中国大陆电影界先后制作了《潜影》、《霹雳贝贝》、《凶宅美人头》三部科幻片。《潜影》改编自八十年代早期的科幻小说《王府怪影》,讲的是一个古代王公贵族的宅院拥有"自然录影"的功能,其带有磁性的墙壁保留着古代侍女的活动画面,并在雷雨天气下放映出来。一个不被人理解的青年科学家推测到原因,并发明了仪器,想在另一个雷雨天再次唤起这个影像,但以失败告终。整部电影因此显得有头缺尾。《霹雳贝贝》讲的是一个外星人后代的故事。该片后来多次被提起,作为儿童科幻片的典范。《凶宅美人头》由西安电影制片厂摄制,改编自别利亚耶夫的科幻名著《陶威尔教授的头颅》。但完全换成了一个中国故事。与《珊瑚岛上的死光》相比,这三部影片在对科幻元素的把握上都倒退了一步,也没有广泛的社会影响。
  与此同时,香港影人继续将科幻片作为商业片推向市场。在这方面,倪匡的小说成了他们的题材宝库。这其中产生了最有影响的两部片子,一个是根据倪匡小说《虚像》改编的《海市蜃楼》,由于荣光、徐小明等武星主演,拍摄成十足的打斗片,但保留了小说的主要情节和主题。一个是根据倪匡小说《活俑》改编的《古今大战秦俑情》。该片对小说情节作了较大改动,使之更具有悲剧色彩。由于有张艺谋、巩莉、于荣光等大牌明星参加演出,影片自然名躁一时。其主题歌也作为一首流行歌曲传承下来。除此之外,香港影人还改编了不少倪匡的小说,并由周润发等明星出映,但都没有这两部成功。
  九十年代之后,世界各地的科幻片纷纷在中国银幕上争奇斗妍。比如印度科幻片《印度先生》,讲的是一个印度科学家发明了隐身手镯,与一个企图用导弹轰击印度的野心家斗争。最后深入虎穴,消灭匪首,摧毁敌巢。巴基斯坦科幻片《天外来客》讲的是一个外星人化身为地球人。从本来置身事外的研究者,变成助恶扬善的人类社会的参与者。片中的外星人刚露面时没有实体,是一团人形光茫,每走一步都留下一个闪光的脚印,并且将周围的一片地方照得通亮。不仅构思独特,摄影技巧也堪称一流。法国科幻片《电视杀手》讲的是一个孤独的发明家闲来无事,发明了可以通过电视屏幕,将信号倒发回电视台的机器。于是他就用这部机器射杀节目主持人,直到被警探发现。法国电影一向构思精巧,但由于投资和商业机制方面的不足,自身难以获得较大影响。常常被好莱坞重新翻拍并包装成"大片"。当时有一部叫《死亡游戏》的法国电影,后来就被美国人翻拍成科幻大片,并由著名影星施瓦辛格担任主演。
  当然,最为纯粹,最为认真的科幻片仍然来自美国。只是在九十年代初,中国大陆没有条件再引进象《超人》那样的经典科幻片,但也有一些水平不错的美国科幻电影在中国影院里与观众见面。其中有一部叫《恶梦》的影片,讲的是心理学家发明仪器,可以使一个人进入另一个人的梦境。但实验者必须是据有特异功能的人。主人公因为有这种功能,成为实验者。后来,他的功能越来越强,以至于可以不凭借机器,靠"运气"、"凝神"便进入别人的梦境。当时的美国总统经常被核战争的恶梦惊醒,逐渐倾向于与苏联人达成裁减核军备协议。美国中央情报局长视之为出卖国家利益,遂找到另一个特异功能者,让他进入总统的梦境,在梦里惊吓总统,想至其死亡。主人公和女心理学家得知这一秘密,于危难中赶到总统宿处隔壁,也进入总统梦境。在以废墟华盛顿为背景的总统梦境中,主人公、总统和杀手展开一场恶斗,最后以杀手被消灭告终。而情报局长也被主人公在梦境中吓死。
  九十年代后半叶,中影公司建立了与海外影视公司分帐引入影片的机制,遂使中国电影观众与欧美各国几乎同步看到最新影片。在每年引进的十部海外大片中,科幻片一直是主角。于是,中国观众可以在最快时间里看到《未来水世界》、《侏罗纪公园》、《独立日烽火》等最新的科幻影片,使中国观众对科幻片的了解作到了与世界接轨。
  与科幻小说相比,科幻影片在宣传推广科幻艺术方面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因为科幻影片的适应面较广,很多观众把它当作一种娱乐片来看待,而非某个特殊艺术品种来看待。因此科幻电影并非象科幻小说那样,仅有科幻迷来捧场。比起小说,影片具有更直观的效果,这对以"神奇"、"奇幻"为特点的科幻艺术来说尤为重要。
  当然,单纯从艺术角度来讲,科幻片的水平要逊于科幻小说。目前科幻电影主流题材的水准只相当于科幻小说黄金时代的水准,仍然以太空探险、星际战争、机器人造反等为主。因此,由科幻电影来培养新的爱好者,由科幻小说来提高爱好者的鉴赏水平,应该是一个长远的打算。
  尽管科幻片这只"螃蟹"早就被欧美影人证明是美味,但目前的中国电影界还是不敢尝试。缺乏足够的"烹调手段"大概是最主要的理由。目前,中国电影界、特别是香港电影界在资金、技术、市场运作方面都已经很成熟,上亿元的投资和世界一流的电脑特技也并非遥不可及。但两岸三地均缺乏有经验的科幻片编导人才。另外,科幻片在中国不兴,与民族文化等更深层次的因素也有关系。
  (本节曾发表于《科幻大王》99、8期)

第五章  其它类型科幻艺术
回总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