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科幻艺术的价值
  

第一节:问题的由来
第二节:科学的价值观
第三节:面向未来的价值观
第四节:世界主义的价值观
第五节:科幻艺术的社会价值

一节 问题的由来  第八章



  "科幻艺术有什么用?",这是人们在面对科幻作品时经常会想到的一个基本问题。对科幻艺术不怎么了解的外界人士,会从纯功利的角度看待科幻。热心于科幻的作者则会想到:科幻艺术的前程是否远大,还要看它能否对当今社会产生重大影响:
  "根据笔者的粗略观察,科幻小说的批判性--无论是政治的、文化的、社会的、还是哲学的,在近些年有下降的趋势。这是一种令人忧虑的现象。这种趋势若发展下去,科幻小说将会丧失它的社会活力,最终沦为小圈子的赏玩。"(李伟才《发扬科幻的批判精神》转引自《97北京国际科幻大会论文集》)
  而科幻迷们也经常提出这样的问题:科幻艺术向何处去?它是科学的领路人吗?科幻对社会到底有多大贡献?……如果真要对这些问题给予理发而非浮燥的回答,肯定是相当吃力的工作。而要回答这些问题,我们必须首先看一看,科幻作品中提倡了怎样的价值观。
  肯定会有人问,在没有计划组织的情况下,那么多作者和作品,怎么会提倡同样的价值观?笔者认为,只要是类型艺术,常常因为题材范围的固定和创作方法的前后因袭,形成极为类似的价值观。比如中国的武侠文学,其主流价值观就是道教的超脱思想;西方的侦探推理小说则把逻辑理性之美奉为根本。没有人一定要作者们这样写,但他们不这样写,往往会被人固定的爱好者视为异类。即使进行所谓的突破和创新,也要在充分了解传统力量的前提下才能作到。正是这些内在统一的价值观,与外在统一的题材类型一样,构成了类型艺术的特色。
  科幻艺术在一百多年的传承中,也自发地形成了比较一致的价值观。其主流甚至超越于民族文化的分野之上,成为当今最具有世界性的一种艺术类型。科幻艺术中的主流价值观包括科学的价值观、面向未来的价值观和世界主义的价值观等等。下面分节加以论述。

二节 科学的价值观  第八章



  科学价值观是一个层次丰富的整体,但其核心应该是批判精神。尊重事实、反对固步自封、追求创新和变化,都是从科学的批判精神引发出来的行为信条。
  有趣的是,在科幻作品中,这种批判精神往往是用一些保守科学家的可笑言行进行陪衬来表达的。这些科学工作者为了保持他们的知识体系不受冲击,坚持反对接受显而易见的事实。这种模式成了科幻作品中的惯例,以至于科幻创作新手和见识不多的科幻爱好者认为这样的情节表达了对科学体系本身的批判。
  如前所述,第一线的、真正的科学家从来都是寻求创新的。他们对科学的理解远在具体的知识层面之上。这种高层次的把握使他们容易接受具体知识细节上面的改变和创新。而科幻小说中那些作为陪衬人物的职业科学家,则是工匠式、守成式的人物。科幻作品中的类似情节,实际上是用科学大师来反衬科学匠人。
  英国科幻大师克拉克一向爱用俏皮的所谓公式定理来阐述自己的观点。在这里,不妨引用他的一个"公式"来说明问题。
  "人们对一些新生事物的态度,通常都要经历三个阶段:
  「简直是痴人说梦!忘了它吧!」
  「唔,这也许是可行的,但不值得去做。」
  「我早就说这是个好主意!」 "
  (引自李伟才《超人的孤寂》)
  以批判精神为核心,科幻作品还宣扬了纯正的探索精神。或者说,一部真正的科幻作品其核心矛盾是知与不知的矛盾,主要人物的行为动力是求知与探索,而不是权力较量、情场冲突、财富争夺等等。象凡尔纳笔者下的人物,仅为上月球一看而不惜置身于成百吨的火药之上;海因来因的《安魂曲》里,主人物为实现宇宙航行的夙愿,不惜以衰老的身体去冒险;刘兴诗的《美洲来的哥伦布》中,主人公将自己置身于凶险的大洋之上,只是为了证明一条科学假说;在倪匡比较认真创作的一些卫斯理小说中,主人公的行为也鲜明地表现了这种无功利的探索精神。而真正的科幻爱好者则会为象《与拉玛相会》这样类似于考察记而绝无色情暴力描写的作品所吸引。
  在传达科学价值观方面,还有两个现象值得注意。一是本世纪西方科幻界一改凡尔纳时代的科学乐观主义态度,转而批评科学发展中带来的负面影响。环境污染、高科技战争、不负责任的科学研究等,都成为科幻作家笔者下的反面角色。应该看到,大多数这样的作品最后得出的结论并不是放弃科学,转而信奉蒙昧主义和神秘主义。作者们只是在目睹现代科学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之后,履行艺术的批判功能。将批判精神应用于科学自身,恰恰是科学精神的最好体现。
   "面对二十一世纪,中国仍将继续一场举世瞩目的现代化过程。究竟什么是'现代化'?现代化与科技发展之间存在着怎样的辩证关系?'现代性批判'与'科技批判'的最终目的是什么?凡此种种,都是待我们深入思考和探索的问题,学术探讨固然重要,但要唤起大众对这些问题的关注,科幻小说往往更为直接有效。"(李伟才《发扬科幻的批判精神》转引自《97北京国际科幻大会论文集》)
  当然,籍对科学的批判而鼓吹反科学的作品也有,但在西方科幻界并不是主流。
  另外,不能因为中国科幻艺术曾以"伪科学"之名受到打击,而否认某些科幻作品中确实有伪科学因素存在。个别伪科学情节有时甚至成为潮流。特异功能题材就在很长时间内成为科幻创作的热点,直到最近才降温。不少流行报刊为增加销路而虚构出来的所谓神秘现象也是科幻创作的热门。在书刊市场上,《科幻世界》一直与《奥秘》、《飞碟探索》这两个刊物并列在一起,被各地经销商视为专登奇闻轶事的刊物。在前些年,为了吸引读者,该刊也登过一些通俗小报风格的所谓神秘现象新闻。这些都会引起专业科学家的误会。
  同时,即使是"纯科幻创作"中,也还存在着一些非常精巧而且非常隐蔽的伪科学科幻作品。比如一篇美国科幻小说写到,科学家们认为"运气"与遗传因子有关,于是他们定下课题,寻找在大灾大难中侥幸脱险的人,研究他们的基因是否与众不同,并且计划让这些有"好运基因"的人婚配,以便使人的运气越来越好。
  与抱有恶意的人不同,笔者希望大家重视这一现象,是想说明,这是科幻艺术走向成熟中必然存在的问题,不能讳疾忌医。只有科幻作者们更深层次地理解科学的精神内涵,才能使科幻创作进入更高的层次。对于读者来说,则必须有较高的知识水准,才能对这类的作品进行判断。
  世界各国科幻艺术发展的经验里都有一条类似的地方,就是本国的科学界一开始都反对科幻作品。认为它荒唐可笑,歪曲了科学的价值观。随着时间的发展,一方面科学工作者越来越多地阅读科幻作品,而不是通过道听途说作结论。另一方面科幻作者力求严谨,使作品中的科学更接近于真实的科学工作。最后,在科学家和科幻作者间形成理解、沟通和协作。"科学家曾经是敌视科幻的,说它是似是而非的科学,加以非难,与那个时代相比,现在的科学家和科幻作家双方能够互相让步,齐心协力进行研讨,实在是一件大喜事。"(岩上治《科幻作家和科学知识》转引自《97北京科幻大会论文集》)这个过程在我国还刚刚开始。在加速这个进程的工作中,科幻作者应该作出更多更主动的努力。

三节 面向未来的价值观  第八章



  除了科学之外,描写未来大概是科幻作品最容易辩认的外在特征。"纯文学写的是过去和现在。至于未来,那是科幻小说的领域。"(《大家》96、12,235页)作为艺术家,科幻作者们当然不可能纯粹客观地描写这个对象。
  "此外,科幻小说亦大大地提高了人们的「未来重识」,使人们认识到,明日的世界将不会是今天世界的简单延期;要保证明天不会步向灾难,必须今天便作出努力。"(李伟才《发扬科幻小说的批判功能》)
  科幻作品里重视未来的价值观,直接导源于科学的价值观。因为科学几乎是最重视未来的社会力量。人类对未来的预测由宗教迷信发展到科学推导,是科幻作品产生的重要前提。早期的许多科幻作品,如贝拉米的《回顾》等都是这种潮流的产物。
  科幻作品对未来的重视,也根源于科幻本身的特点:"科幻小说侧重于人对未知世界(宇宙、人、生命等等)的形象探索,侧重于幻想,侧重于科学哲理式的思辩;而人类社会生活中已经发生过或正在经历过的具体事件,由于其本身已经鲜有幻想的成分,读者无需借助科幻作家独特、神奇的想象,完全可以通过历史教科书、通过主流文学作品来认识。"(姜云生《科幻写作杂说》转引自《科幻时空》99、2)
  另一段文字更为简洁地说明了这个问题:"我们寄希望于未来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未来不像过去,已经被刻成碑文不可改变。"(《与未来全接触》,《科幻世界》98、12)面向未来的价值观,集中体现了科幻艺术的能动性。
  在面向未来这个问题上,科幻艺术中有乐观主义和悲观主义的区别。前者如贝拉米的《回顾》,认为理想社会必将在未来实现。后者则如《一九八四年》、《时间机器》等作品,将未来描写得暗淡无光。越接近当代,悲观主义的作品越多。
  在这里,读者必须认识到,悲观主义的作品并非意味着作者本身对人类未来不抱希望。一些作者是想通过悲观色彩的未来描述,引发读者对某些社会问题的重视。科技发展固然将我们带入一个祖辈们连作梦也无法想象的世界,但同时也不定期来了不少副作用--诸如环境恶化、核战威胁等等。因此,作为对科技和时代最为敏感的科幻小说,便往往把笔触伸向了这些令人忧虑的领域,从而具有了警告作用。
  另一些作者则可能只是从创作手法的角度出发,为形成情节而构造一个悲观的未来图景。"没有阴差阳错就没有戏剧,没有威胁也就不存在传奇,科学幻想文学为了发挥其小说的功能要求遐想必须产生威胁的效果。一些评论家指出,这种情节的展开意味着科幻的'悲观',可是他们错了。科幻的审美应当与其警示性紧密结合。警示知识与技术发展中各种内在的可能性。"(布赖恩斯坦伯福尔德《英国的未来研究与科幻》,摘自《九七北京国际科幻大会论文集》)
  "艺术小说通常又是悲观厌世的,主要因为写悲观厌世的艺术小说较为容易;写乐观向上的艺术小说不是不可能,但是这类小说很难打响。"(《科幻之路》三卷711页)
  总得来说,真正发自内心地渲泻颓废厌世倾向的作品在科幻长河中极为罕见。在对未来的态度上,中外科幻作者惊人的一致。
  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科幻艺术的未来主义价值观具有更重要的作用。因为它与中国文化的主流是不合拍的,是一种冲击和批判的力量。下面两段论述分别出自大陆和台湾科幻作者,但内容却惊人的一致,足见民族文化的共性所在:
  "反思中国文化,很大成分可以说是向后看的文化。中国大地上,近年崛起多少的西游记宫、封神演义游乐园、历史人物蜡像馆,都是这种文化思维定势产生的结果。就拿成都市来说,耗费巨资修建了'惊奇迷乐大世界'、'水泊梁山'。其结果门可罗雀。……科幻文学是面向未来的文学,它将把中国人的目光牵向未来……"(《中国最新科幻故事·第二卷前言》河北科技出版社出版)
  "……我们的投资意愿非常非常低落。但是我们看看我们寺庙投资反而发展到非常可怕的地步,加上武侠小说盛行,大家都很想逃避在那种不可思议的境界里。我们目前解决经济问题,工业无法突破的问题,跟我们缺乏科幻精神有关--我们没有前瞻的精神。我们从小学生、中学生到大学生,没有人想到未来,就只想逃避、发牢骚,这可能是我们科幻小说家的责任。"(黄凡,《科幻小说座谈会发言》,转引自《台湾科幻小说大全》473页)

四节 世界主义的价值  第八章



  熟读科幻作品的人会发现,中外科幻小说有两点是非常相同的,那就是喜欢用世界性的背景,并且将人类视为统一的描述对象。这种典型的世界主义正是科幻艺术的优秀传统。"科幻是跨越所有种族、宗教、信仰和国界的当代世界神话。"(《美国科幻迷协会和美国风格的科幻热》,转引自《科幻世界》95、12)
  作为科幻小说的诞生标志,《弗兰肯斯坦》将情节背景一直延申到北极。凡尔纳一直习惯于把整个世界当成他作品的背景,并且歌颂了许多并非法国人的英雄,象《海底两万里》中的印度船长和《大炮俱乐部》里的美国探险家等。在威尔斯的短篇名作《星》中,甚至没有任何一个特定的人物,整个人类成为主人公,共同面对着慧星即将撞击地球的灾难。斯特普尔顿的《最后与最初的人》更是有人类无人物的科幻典范。这样的作品纯文学界里从未出现过。别利亚耶夫的作品逼真地描写了印度、加勒比海等地区。写于冷战时期的法国科幻作品《冰人》不仅让各国科学家一起面对文明自我毁灭的历史,甚至写到一对分别来自美苏的科学工作者的爱情。其它象太空旅行作品、灾难题材作品,更是超越了民族和国家的界线。
  世界视野,或说人类视野,应该是科幻小说的一个重要的魅力所在。其它文学体裁常具有严格的地域性,相当多的纯文学作品很少越过作者本人的生活空间,甚至有"私小说"(二十世纪初日本文学界的主流,以写作者私人生活为特点。)、"自叙传"这样的流派。能在一篇小说里以两个国家为背景是极为罕见的例子。也正是由于科幻作品较少地域性特点,使得其中的优秀之作更容易在世界范围内流行。甚至有的科幻工作者发出这样的感慨:"世界上的人若是都象我们科幻界那么不分国籍、民族、性别、年龄,都象我们科幻界那么真挚坦率,亲密无间,我们这个星球岂不更加美好!"(吴定柏《在《轨迹》主编家里作客》,《科学文艺》88、2)
  科幻艺术中的世界主义倾向,同样来源于科学的价值观。因为科学是最没有界限的文化领域。科幻艺术对科学的倡导,直接导致了这种四海一家的倾向。在和平与发展日益成为时代主流的情况下,世界主义的科幻艺术将为各国人民之间的交流理解架起友谊之桥。

五节 科幻艺术的社会价值  第八章



  "和一切题材的小说一样,科幻小说给予读者的主要是认识、教育和审美作用。"(尤异《再谈科幻小说》转引自《97北京国际科幻大会论文集》)翻开任何一本文学基本原理教科书,关于文艺作品之社会作用的论点大多确实不出这三条范围。科幻艺术作为艺术大家庭的成员,其社会作用也应该从这三方面去寻找。
  另外,与时代要求相匹配,必须将科幻艺术的娱乐作用给予足够的重视。这与当今艺术作品的消费方式直接相关。在今天,要求人们统一购买的图书或统一观看的电影已经越来越少,几乎所有的文艺类作品都必须在满足文化消费者消闲需要的前提下,才能谈得上发挥其它功效。对于科幻艺术这个早就"下了海"的领域更是如此。
  在讨论科幻艺术的社会价值时,我们还必须确立一个原则:"科幻小说和普通小说一样,内容不好的对读者就有坏处,写得好的对读者就有好处。"(杨万运:引自《台湾科幻小说精选》458页)外界人士对科幻的批评,往往是草草地看了个别科幻作品后得出的结论,而这个别作品恰恰形成于粗制滥造。当然这也与科幻艺术的编辑与出版还未走上系统的轨道,宣传机制不建全有关。科幻界还很难让外界人士在最短时间内通过第一流的作品了解科幻艺术。
  对于科幻艺术的社会价值这个问题,中外科幻工作者已经作了大量探讨,在此,笔者仅仅作一下总结工作。
  一、科幻艺术的认知作用。
   "的确,人之所以异於禽兽,在於他对知识和艺术的追求。他对知识的追求已大大地改变了社会和文明的进程,从我们的日常生活到整个大自然的面貌,无一不受影响。而作为一种艺术形式,科幻小说正是反映这些转变与影响的一种尝试。
  透过了小说形式的探讨,科幻创作可以加深我们对人、科技、社会、自然等相互关系的了解。在科技正在冲击着人类每一活动领域的今天,这种了解无疑是急切和必需的。"(李伟才《超人的孤寂》)
  在另一篇论文中,作者探讨了科幻小说认知功能形成作用的细节:
   "科幻小说的启示作用道德表现在活跃思维方式上。科幻小说中的许多科学幻想常常是一种变形、夸大了的科学假说。其中部分可能实现,部分却可能永远不能实现,但它使人学会探索、猜测、打破了单一的从实际到实际的刻板思维模式,促使大脑思维活跃,激发逻辑思维的发展和升华,激发创造力。"
  张静《科幻小说的启示和警世作用》转引自《97北京科幻大会论文集》
  二、科幻艺术的教育功能。
  艺术的教育功能可以分两个部分来讨论,一是艺术对全民的教育功能,或者说对一般性的艺术欣赏者的教育作用,薰陶作用。二是具体对在校生的教育作用。
  在广义的教育作用问题上,郑文光先生早在五十年代就作过阐述:
  "对于我们国家从几十年战乱中复苏的经济建设大军来说:一个科学的大脑,一种科学的精神,一种科学的态度,还是首要的。通过科普文章去宣传,不如通过文学作品去感染、去渗透、去熏陶来得好。科幻小说从内容看,有许多简直是不科学的,例如鲁讯翻译的《地底旅行》,那个德国教授和他的侄子竟然来到地壳下面,这是违背地质学常识的。但是书中主人公追求科学的执着、顽强、无畏精神和穿插期间的地质学和地层学的描述,却是令人神往的。我认为这样的作品将会比一百本普及地质知识的小册子更有助于培养建设新中国所急需的一支作风顽强、不畏艰苦的地质大军。"(郑文光《鲁讯思想对我的哺育》摘自《郑文光70寿辰暨文学创作59周年纪念文集》)
  另外,有的科幻作者认为:
   "科幻小说对人的坚韧不拨的开拓探索精神,好奇心理,以及养成真善美的好品格也有所助益。一部好的科幻小说,主人翁常常历经千难万险追寻科学真理。幽默、好奇、富于同情心、人情味等豁达性格在科幻小说中也时有闪现。"(张静《科幻小说的启示和警世作用》转引自《97北京科幻大会论文集》)
  还有的作者认为:
  "我们这个民族,向来因循守旧,固保传统,这部是我们最大的羁绊。但随着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深入,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了未来的重要,意识到科幻小说创造的许许多多未来的形象可启发读者,引导他们思考,强他们的求知欲,提高他对明天可能发生的一切惊人事件的适应能力。"(凌晨《略谈信息时代的科幻小说》转引自《97北京国际科幻大会论文集》)
  在普通的中国民众中形成科学氛围,使大家理解科学的社会价值,帮助中国人普遍形成适应现代社会的科学素质,这是时代提出的要求。而在这项范围广泛,内涵宽广的工作中,科幻艺术能作出特殊的贡献:作为艺术(当然是其中出色的那一部分),可以起到直指人心的作用。把科学精神直接输送到人们的心灵深处。科幻艺术作为一种艺术产品,可以不分时间,场合地发挥作用。使男女老幼都感受它的熏陶。这些都是系统的科学教育所不具备的。
  在科幻艺术对在校学生的教育功能上,吴岩作了比较系统的论述。在《儿童科幻小说的功能》一文中,吴岩将科幻小说对儿童的教育作用概括为"促进直觉思维及想象力的发展"、"培养儿童的问题解决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形成对学习动机的激励作用"等几条。
   在具体的知识领域,某些有针对性的科幻作品也起到了教育作用:
  "对青少年进行'环保'教育,最佳的方式莫过于用寓教于乐的文艺作品,对其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多年来,《科幻世界》杂志发表了不少关于'环保'题材的科幻作品,而在青少年学生投稿最集中的'校园科幻'栏目中,编辑也特别重视'环保'内容。大量的稿件表现出了新一代人的'环保'意识正在加强。许多中学生在作品中对'蓝色的地球母亲'表示了深沉、真挚的爱,对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表示出了极大的忧虑与愤慨。青少年用幻想的方式,指出如果再这样破坏生态环境,终有一天,地球会变成黄色的死星,人类也就成了无家可归的太空流浪儿。"(《"环保"教育应从青少年抓起》田子镒《九七北京国际科幻大会论文集》)
  又比如:"生态学一词在1955年还鲜为人知,仅是少数科学家的专用术语,由于科幻作家的大力推广,今天已经广为流传了。"(美:克里斯·摩根《世界科幻史画》转引自《科幻世界》96、5)
  在后面的"推广篇"中,笔者将继续讨论如何挖掘科幻艺术的教育价值的问题。
  三、审美价值。
  这一点在前面讨论如何挖掘和表达"科学之美"时已有详细论述。在后面关于写作技巧的内容里也有相关讨论。在此不多叙述。
  四、 科幻艺术的娱乐价值和市场价值
  这两条实际上是一个问题,因为科幻艺术只有具备娱乐价值,才具有市场价值。对于纯粹的科幻迷来说,他们喜爱科幻,主要是因为其中的探索性情节。而对于社会大众来说则另有原因。吴岩对此作了专门分析:
  "在未来的时代里,科幻小说的功能中还应具有逃避性,成为一种'荣耀'的逃避文学,帮助我们逃出由于缺乏科技和人文因素所造成的囚禁肉体和心灵的现实,短暂地窥视身心全部获得自由的未来。(吴岩《理论与中国科幻的发展》《97北京国际科幻大会论文集》)也就是说,普通欣赏者将关注科幻艺术的幻想性和神奇性。
  这两者是一内一外的关系:科学是科幻艺术内在的吸引力;幻想是科幻艺术外在的吸引力。许多科幻迷都有类似的经验,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喜爱科幻作品的原因,由它们的神奇情节,渐渐发展到精神内涵。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富裕程度日渐提高,闲暇时间不断增加,文化消费正在成为重要的消费内容,而文化市场也渐渐成为潜力巨大、竞争激烈的市场。除美国等少数国家外,传统艺术形式仍然在这个市场上占主导地位。中国尤其如此。"伪历史题材"的小说、影视在我国正大行其道。但这并非反映群众的消费要求,相当程度上是创作者一厢情愿和没有竞争对手的结果。
  至少在中国,科幻艺术在整个文化市场是罕见的"朝阳艺术",潜力巨大,且呈卖方市场的特点。对有眼光的艺术市场开拓者来说,科幻艺术应该是一个极佳的选择。对科幻市场的分析我们将在最后一部分详细表述。

第九章  科幻创作中的问题(上)--------题材研究
回总目录